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以書面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政府會定期基於「用者自付」及「收回服務成本」原則檢討水費水平,亦會考慮社會經濟情況、用戶負擔能力、水務營運財政狀況、持份者的意見等。
她稱,水務經營帳目自1998至1999年度起持續錄得虧損,成本回收率跌至約75%。為控制供水成本及改善水務經營狀況,水務署一直致力優化水資源管理及善用科技,以精簡業務流程、減少失水及節省能源消耗。同時,水務署的人手編制已由1998年的約6,100人下降至2024年的約4,700人。
為長遠更有效地控制供水成本,水務署正制定整體數碼轉型路線圖,分階段實施一系列數碼化項目和措施,包括建立水務署中央運作管理中心、物聯網平台、雲端數據中心、數碼孿生及水力模型應用等,以提升供水的運作效率和穩定性及減少耗能。透過以上各種措施及適時有度調整水費,可長遠改善水務經營帳目的表現。
她提及,雖然其他地方有一些私有化供水事業的例子,當局亦留意到有關的營運安排不一定會為社會帶來整體利益,反而私人投資者可能為了盈利而令市民需要支付高昂的水費,又或為了控制成本而不願投入資源保養及維修老化的水管和其他水務設施。政府現時並無私有化水務署的計劃。(jl/da)
AASTOCK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