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昨日公布,7月官方失業率按月降0.4個百分點至5.2%。該國自今年4月起發表月度勞工市場調查。不過,有專家及學者對官方失業率數據的可靠性提出質疑。
《彭博》引述Azim Premji大學經濟學教授Amit Basole稱,新增月度調查有助填補一直以來漏洞,但官方數據低估了印度的就業不足率。就業不足率指職位未能充分利用在職者技術、教育程度或可工作時間。
新增月度調查將過去一周工作最少一小時的人視為在職者,包括未有薪酬的家庭勞工。該定義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但未必適合印度,因大部分工作都是非正式。
Basole稱,對就業過分寬鬆的定義或令失業人數被低估,作為14億人口大國,對就業的不準確定義或導致政策干預不符目標。Basole稱,印度需要可靠的就業不足數據。他質疑印度是否已最大程度利用其人力資本?失業人數只是其中一部分,因許多人受僱,但利用程度遠低於可發揮水平。
印度政府就統計方法提出辯解,指數據收集及匯報準則都與世銀等機構所用國際標準一致。
巴克萊銀行首席印度經濟師Aastha Gudwani在一份客戶報告稱,印度最新月度就業數據有局限性,以過去一周作基準,難以與過去季度數據作比較。
Basole稱,印度官方名義失業數字具「誤導性」,因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人們不能承受長期失業,需要從事非正式工作。在已發展國家,因為社會保障制度較全面,教育程度較高,人們可以忍受更長時間求職。
《彭博》稱,對印度這類國家而言,對特定年齡層的失業統計或較全國性失業率更能反映實際。印度官方數據指在15至29歲群體中,失業率由6月的15.3%降至7月的14.9%。但如果過去多年缺乏可靠官方數據,許多經濟師轉利用私人數據商CMIE(監測印度經濟中心)的失業率數據。CMIE估算7月印度失業率6.8%,而20至24歲群體失業率達35.9%。據CMIE行政總裁兼董事總經理Mahesh Vyas稱,機構視統計日內工作最少四小時的人為在職人士。(da/u)
AASTOCKS新聞